第六十二章 西宁大捷 水灾隐患-《改变》
第(3/3)页
林宗伟回来说,他到了镇江基地已经和儿子统一了认识,现在五千吨的木制福船已经在顺利进行制造。他们共同研究了用钢制龙骨的主梁办法。今年五千吨的蒸汽福船就能下水。因为他们在长江沿岸废弃的造船厂收买了很多困好的造船用的木材。现在还有两艘一千吨的木制福船在制造,这两艘木船是用来捕鱼的。由于现在基地有电力,以前用手工很费劲儿的木材加工工作,现在用电力工具进行加工,省事儿太多了。林宗伟对基地建设还算满意,因为新的船坞还在建设。林宗伟想建一个能造两万吨福船的船坞,因为在应天府废弃的造船厂,还有一个不用的能造两万吨福船的船坞,他亲自过去考察了一下。郑和宝船就是两万吨。这样的事儿,张知木当然支持,能造两万吨福船的船坞,以后也能造两万吨的钢壳船。由于受条件限制,凌水码头造更大的船是不可能了。
不过林宗伟带来一个消息,让张知木很担心。他说根据当地老人的经验,今年非要发大水不可。这让张知木想起了前些日子,宋应星先生和他说的,根据种种迹象,今年淮河很可能要发大水,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张知木清楚,今年是夺取中原地区的第一年,要是处理不好这些事儿,会影响窑岗人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
张知木问陆先生:“陆先生,我们在南面的那几个粮库,要多存一些粮食。我们还要和大家开一个会,将我们能用的快艇都准备好,一个是救人,一个要用粮食救灾。这是对我们一个很大的考验,也是我们取信于民的机会。”
“怕就怕,长江和淮河同时发水。”林宗伟说,“我在那边还听说,只要长江和淮河同时发水,河南必然大旱。我们都要准备好。”
陆成祥说:“我看这次,我要做好安排大批移民的准备了。宁德几次跟我说,要向他们河西地区多派一些移民过去。现在他们不知道有没有安排大量移民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粮食上多支援他们那边,让他们做好准备。”张知木说。
“哎呀!张总,不是这么简单的。要安排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粮食,需要大量的房子。”陆成祥说,“人到了地方,要安排好,才能把人留住。这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
“这事儿你就直接跟宁德将军联系一下,他们那边的战事也快结束了。”张知木说,“他们向西前出到沙州卫(敦煌)。那么沙州卫(敦煌)、瓜州、玉门都需要大批的移民才行。我们要一个好政策,以后不但要能把人送到那里,还要人能安心的在那里扎下根儿。”
“张总,你不是一直想向皇上提出来将黄河改道的事吗?我看现在就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刚刚给皇上解了围。正好是皇上高兴的时候。皇上一直想有点作为,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又不用皇上出银子,他们又可以赚名声好事儿,皇上一定会同意。我看你就给皇上写封信,详细说说这件事儿。”陆先生提到了张知木正想的一件事儿。
张知木点头说:“是啊!淮河入海的事必须解决。不然那一带永远消停不了。这件事儿我们要花些大力气才能办好。说实话,就是皇上不同意办,我们派军队过去也要把事情办了。不过最好让皇上配合,他们搞动迁的事儿要比我们容易。新建的河道,要占不少的土地,怎么办让皇上想办法吧。实在是不行了,我们也可以拿出来一些补偿。”
“我们整理黄河故道也可以整理出来很多土地,这都是好地。我们可以留出来做机动。”陆成祥说,“我看开封到淮安的运河上我们可以多建几座桥,这样两岸往来就方便多了。”
“看来陆先生已经开始惦记这件事儿了。”张知木说,“要是这件事儿做起来,需要研究的事儿还多着呢。需要我们人齐的时候,仔细的研究一下。”
这两天还有两个好消息,让张知木很高兴,一个是太原到风陵渡的铁路全部铺轨完成,已经全线通车。试运行一段时间就可以正式运营。另一个就是太原大桥通车后,建设人员已经全部撤到风陵渡,准备开建潼关黄河大桥。
张知木清楚,现在凌水码头运输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火车通到了风陵渡。就可以分流很多运输压力。完全可以在风陵渡建设几个泊位,在这里换船运。不过,那个开元新河的过船能力有限,运输也是一个瓶颈。看来需要做的事儿还很多。
不过最大的事儿,还是各路人马回来后要重点研究的江南问题。
-------------
富士山喷发,日本大地震。--《南宋记忆》进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