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税收大事 陕西宏图-《改变》
第(2/3)页
李岩知道这是他们的事了,坐直了说:“我们的方案已经搞完,文件也形成了。我们到陕西的干部们走之前也都领受了任务,他们上任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核查土地,特别是要把那些河边地都查实。等陕西那边的土地核查工作做完,我们山陕两地同时下文通知,两地一起执行。我们山西这边的土地核查工作早就完成了,就等陕西那边的进展。”
“能不能先说说都有那些重要举措?”张知木也想让大家都听听。
“第一个要求就是,所有境内的河流两岸距河岸一里之内,所有耕地都要退耕还林;第二距河岸一里之内的树木不许砍伐;第三,再有砍伐树木的需要申请,经批准后,每砍伐一颗必须栽种成活五棵树作为条件。当然除了特批的林场除外。”李岩说,“那些退耕的土地可以从我们没收的土地进行置换。如果发现有再河边偷偷耕种的严惩,而且要求各地,在所有的河边的都要补种树木,在河边形成一里宽的防护林。”
卢炳义说:“河边的防护林要灌木和大树交叉种植。灌木的根系发达,固沙土的能力强一些,大树扎的根系要深一些。”
张知木说:“我们还要做一个更深入规划。要将山陕两地的植被覆盖率恢复到几百年前等水平,那样的话,我们的几条大河的含沙量就能大大的减少,也能减轻对下游的危害。”
“我们已经在山西和包头那边各建立了一个苗圃,他们已经培育了不少杨树苗。”卢炳义说,“我们按照张总的建议,用插条的办法。从去年开始做实验,今年开春就插活了很多树苗。我建议还要在陕西各地多建几个苗圃,这样可以大量培育各种树苗。也为我们这个计划做好准备。”
“卢先生的建议很好,建苗圃的费用我们来出。”张知木说,“我看以后每个县都要有一个苗圃,那样才能满足我们大量植树造林的要求。以后我们要做出一个计划,每年都要绿化一部分裸露的土地。那些浇水困难的地方,我还要引水过去。要逐步把所有的山地都用植被覆盖上。”
“呵呵!”李茂笑着说,“张总真的是要改天换地啊?”
“张总啊!你是不是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儿,”陆成祥的脸拉的比较长,显然不太赞同李岩他们的方案,“我们山陕两地的大多数好地都是在河边,如果都退耕还林那可太多了。特别是、特别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地也都是在河边的多。这样的话,损失太大了。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陆先生说的是,这样的决定是要付出来很多代价的。”张知木说,“但是我们今天做的出来的牺牲,是为了我们子孙万代着想的。我们现在早一点采取措施,我们对环境的伤害就少一分。否则我们治理起来就会更困难。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黄河和渭河的水不这样浑浊了。陆先生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个代价多大我们都该付出。”
陆成祥低着头不说话,他知道张知木的决定改不了了,估计在陆成祥已经在计算这个决定造成的损失该有多大。
这件事儿说完了,张知木看了看大家,又说:“我们再研究一下陕西下一步的几件大事吧。”
“张总,你上次说的,用李自成三十万俘虏兵修通秦直道的事,我回去又研究了一下。我算了一下,从包头到咸阳秦直道有七百五十公里地,我们用三十万人的话,就是每一万人修二十五公里。我想即使有些路面需要扩宽,用不了一年也应该修完。中间需要修建的几座桥梁,我们有水泥钢筋,建起来也不会困难。因为这条路前人已经修通过,我们只是补充完善一下,提高通行能力。”卢炳义说,“你说的第二件事儿,要把渭水和嘉陵江连起来的事儿,我想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将那一带地形和水流的情况测量完。那时候,可行的话,这条路也修完了,就可以把人调去修渠了。”
李茂是第一次听说张知木想在陕西搞的这两大工程,问明了这两件事情后,说:“修通秦直道我觉得非常必要。甚至我认为,将来有条件我还建议修通一条铁路。可是你们说的通过秦岭,修通两边的水路是不是有些太悬了?”
“呵呵!李茂李公子,你们可能都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张知木解释说:“如果从平面上看,以秦岭为分水岭,向南和向北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都是秦岭。水流的来源是,从南方来的含水很高的热空气在秦岭上方和北面来的冷空气汇合,使南来的湿空气温度下降,将水汽化作雨水留在秦岭作为各条河流的水源。而且可以看出来,南北两面的水源地相距的直线距离都不是很远。前人也想打通南北的水路,但是限于技术条件,没有成功。我们也知道,南北河流的发源地虽然很近但是,与山下的河流,落差有几百米,是不可能直接通船的。但是我们可以采用几级船闸的办法,将船从秦岭翻过去。”
李茂说:“张总知道秦岭有多高吗?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儿。”
“其实我们可以从秦岭的西端低矮处,那些山沟里面开出来一条运河。这样就不用过秦岭的顶峰。”张知木说,“大家都知道陕西有一个地方叫做天水,那么你们知道名字由来吗?”
李茂显然对陕西很熟悉,“有一种说法是,天下大旱。一次汉武帝梦见天河开了,从天上流下来了很大的水流,从此渭河水就非常充沛,旱情就解决了。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给那个地方起了名字叫天水。”
“那现在的天水怎么会没有了?”张知木问,“剩下的哪点水还浑浊不清。汉武帝时,大船都可以在渭水上航行。现在为啥不行了呢?”
没有人能回答张知木的问题,张知木也知道他们回答不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前世时,很多人研究的过的问题。
阎伯驹是个急性子,“我说知木啊!你就别掉吊大家的胃口了。你快说说吧!”
“别急!”张知木说,“我是想让大家都动脑子想一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