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攻打代州 讨论新舰-《改变》
第(2/3)页
张知木说:“这说明大明朝吏治本身就会造成贪官,我们要想避免这个问题,我们从制度设计上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接管完整个山西以后,我们对官员的要求是,权利要在阳光下接受监督。你们的财务情况要公开,个人资产要公开,所有权利的运行要接受监督。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要完善律法,要有专门的司法机构,普通官员也要就受法律的约束,更不能干涉司法的独立性。要有专门的进行司法审判的法院,而法院要接受检察院的检查制约。怎么样这样的官员不好当吧?有不愿意当的,现在可以退出。”
张知木说的这些东西,虽然这些人还不能完全听得懂,可是他们明白一点儿,现在他去当的官儿和以前大明朝的官儿不一样了。
不过这些人没有一个表示要退出的。
张知木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就要继续上课了,完了之后,指挥中心的欧阳先生会根据你们的具体情况把你们的分配到各个地方,然后会给你们配上警察和警卫等人员。我们每打下一个地方,你们就去接管一个地方。对了,你们每个人都要配上一辆玻璃马车,你们上任的时候也要风风光光的。由于安全需要,你们还要配上手枪,你们的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李自成的大顺军终究是百战之师,他们的队伍里的核心军官们都是跟着李自成南征北战的老兵。虽然这段时间他们在窑岗这里打了几场败仗,可是他们军心没有涣散,那种能打硬仗的豪气还在。刘宗敏率领先头部队绕过窑岗之后,很快的将窑岗以北五台、原平、繁峙扫荡了,大军随后就逼近周遇吉亲自领兵据守的代县。
刘宗敏这次打得很顺利,有大顺军能征善战的原因,也有周遇吉根本没在五台、原平、繁峙布置重兵有关。周遇吉的想法就是集中兵力防守一点,这一点他选在了代县。
周遇吉原以为李自成打不过窑岗人,就不敢在北进了,周遇吉和窑岗以北的军民比谁都盼望窑岗人能打赢。他们没想到,李自成打不过窑岗人,就不打了,采用绕过窑岗继续北进的策略。
不过,受到窑岗人胜利的鼓舞,周遇吉他们的守城将士也是信心满满的想和李自成打一仗。因为他们手里也有很多火枪和**。
久经沙场的山西总兵周遇吉,布置重兵守在代州(代县),是有他的道理的。代州这个地方是大顺军北上的必经之地,他的北面四十里就是天下闻名的雁门关,其实代州以前也叫过雁门郡。雁门关和偏关、宁武关号称内三关。而周遇吉也是三关总兵。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战场。
提起这里,人们都会想起那位口衔宝剑撞柱而亡常胜军神李牧,当年他就是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在这里建立了不朽功业。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代州)、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也是作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权将军刘宗敏也深知代州的重要性,更知道三关总兵周遇吉是何许人也。他带兵清扫了原平、五台、繁峙等周围地区之后,才才率兵攻打代县。
按说现在正是冰雪消融的季节,粮草运输都很困难,可是由于窑岗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把这里的道路修的非常好,这让刘宗敏他们都说要感谢窑岗人。
可是刘宗敏的仗打起来并不顺利,周遇吉虽然兵孤将少,可是他把代州城内所有青壮人都组织起来参加守城战斗。特别是他充分的发挥了火枪的威力和**的威力。他们不可能像窑岗人那样象不花银子一样的使用火器,他们对付攻到城下的大顺军士兵,基本上使用弓弩石块,当他们发现,有人聚在一起时,才会在军官的指挥下,仍下去一颗**,充分发挥**的作用。火枪也不会轻易使用,只有在大顺军顺着云梯爬上来的时候,才发一枪解决掉。
可是周遇吉有一个弱点被刘宗敏发现了,那就是代县的炮火力量不是很强。而大顺军在窑岗人面前基本上不敢使用火炮,在这里给自己找回了面子。李自成本来经过多年征战,即缴获不少火炮,自己的军中又能造火炮。特别是从孙传庭手里缴获了大量火炮,只是**有限,不能充分的使用。只能挑出来一些好一点的火炮来用。不过这样的炮火也给周遇吉的守军带来很大的杀伤,更主要的是,对士兵们的士气影响很大。可是周遇吉亲临第一线指挥士兵们浴血奋战,也鼓舞了士气。
刘宗敏指挥士兵们连续攻打几日也未见效果,气的哇哇乱喊。李自成听到军队在代州又遇到麻烦了,非常不满意,严令刘宗敏必须尽快的拿下代州。他知道这样下去,自己的大顺军就危险了。
李治布置在外围的情报人员,不断地将大顺军的情况通过飞鸽或者牛头山的电报送到窑岗指挥中心,看到李自成每日的进展,陈玉锋和欧阳鹤心里美极了,除了不断的督促前线的军兵不要放松警惕,严防大顺军偷袭之外,他们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军队的扩编。扩编完的还要进行训练,欧阳鹤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给那些即将打下来的府县安排官员。
张知木本来打算尽快的给杨昌他们讲讲课,可是卢炳义和林宗伟、石涛缠着张知木研究了几天他们设计的钢壳船。
他们设计的钢壳船,采纳了林宗伟的建议,设计成沙船样式,吃水一仗,可载货五千石,三桅。原来林宗伟建议我们第一艘钢壳船是不是先搞得小一点,试一试到底怎么样。张知木没同意,因为他知道前世的时候海上跑的都是钢壳船根本就不用试。
张知木说:“我留出来这么大的载重量是为了以后安装更大的火炮,还有远洋时的自持能力。”说到这里,张知木突然想到,应该给船上装上冷库和空调,反正这条试验船要把所有能用的技术都要用上。
张知木说:“应该把李云鹤喊来,我想给这条船上安装一个冷库和空调机。”
张知木马上让杨玉琳给李云鹤打电话,请他过来。然后对大家说:“我们的船要想远洋出海,在海上一漂可能就一两个月靠不到岸上,船上的人吃不到新鲜食物,很容易生病。我们要是有了冷库,就可以将食物冷冻上,这样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林宗伟问:“张总说的这种冷库要是能建到船上可就太好了,我们知道出海苦啊,这吃的就是最大的事儿,有不少人死在海上,也就是死在吃不上新鲜食物上,尤其是没有蔬菜是最要命的。而且蔬菜也是最放不住的。”
石涛更有同感,说:“是啊!我们常年在海上的知道,这滋味儿最不好受。不过张总说的空调是啥东西?”
张知木说:“海上生活的苦处我知道,有的时候,我们到北边航行时太冷了,可是到了南方船舱里热的时候,都没办法太遭罪。我们可以把空气制冷或者加热以后吹进船舱里进行空气调节,是不是可以叫空调了。因为我们有了电,有了电电动机就以运动带动风扇,在舱里修一些管道,将冷热空气吹进船舱里,是不可以大大改善船员的生活质量?”
第(2/3)页